再次谈妥,联合国机构落户上海!佩特罗通告193国:应全搬离美国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2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在阅读之前,如果您能顺手点一下“关注”,不仅方便之后的讨论和分享,也能让您获得更多的参与感,感谢支持!

编辑 | L.Y

---

9月26日晚,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突然遭遇美国吊销签证的消息,引发舆论震动。原因是他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外公开呼吁美以停止在加沙的军事行动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两家联合国直属机构宣布落户上海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:一边是美国以签证“打压”异议声音,另一边是中国城市吸引联合国机构纷至沓来。

展开剩余85%

美国的签证武器化

事实上,美国此举并非偶然,而是其长期利用签证政策作为政治工具的延续。根据美国《移民与国籍法》第212条,美国可以以“可能危害美国利益”或“不符合公共利益”为由,拒绝或吊销外国政要的签证,而无需提供公开证据。近年来,多个批评美国政策的领导人和外交官都曾因此受阻:2023年,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的联合国大会签证被延迟发放;2024年,南非外长潘多尔因推动调查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,同样遭遇签证“卡壳”。

这次针对哥伦比亚的行动更具警示意味。作为美国在拉美的长期盟友,哥伦比亚也是“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”的参与国。对其总统动用签证制裁,释放出清晰信号:即便是盟友,只要在中东或人权等敏感议题上挑战美国立场,同样可能受到惩罚。

美国国务院回应时仅称“签证基于个案评估”,却避而不谈与佩特罗表态的关系。这种模糊说法,反而坐实了外界对“政治打压”的猜测。随之而来的外交反应迅速扩大:哥伦比亚紧急召回驻美大使,拉美多国集体谴责美国“滥用签证权力干涉内政”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罕见发声,强调各国代表参与联合国活动的权利应得到尊重。一个看似单一的签证事件,瞬间演变为全球治理合法性的大讨论。

与上海的对比

就在这场风波酝酿之时,上海迎来两则重磅消息:

- 9月24日,联合国全球数字治理中心在浦东揭牌。

- 9月27日,联合国绿色能源转型署亚太区域总部落户虹桥。

这意味着上海成为2025年全球新增联合国机构最多的城市,打破了亚太地区高端联合国机构长期集中在东京、新加坡的格局。

联合国机构之所以选择上海,主要基于三方面优势:

1. 产业基础: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18%,拥有全球最大的5G网络和数据中心集群。在绿色能源领域,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2%,光伏逆变器出口占全球30%,并已建成全球首个“零碳示范区”。

2. 开放环境:上海作为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源地,拥有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,外资企业超过9万家,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近900个。

3. 国际经验:此前已成功运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,为新机构落户提供信任背书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愈发突出。2024年,中国对联合国常规预算的贡献比例升至12.5%,仅次于美国,并在数字治理、气候变化等议题上提出的倡议获得百余国支持。联合国全球数字治理中心主任也在揭牌仪式上强调,上海的优势在于能平衡南北国家的诉求,推动更公平的规则制定。

全球治理格局的映照

纽约与上海的反差,正折射出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。美国频频利用地缘优势对异见施压,比如2020年限制伊朗、委内瑞拉代表活动范围,2023年要求减少俄罗斯参会次数,这些行为削弱了联合国“主权平等”的原则,也动摇了美国作为全球治理主导者的合法性。
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中国展现出以规则与合作为基础的治理理念。欧洲盟友的态度也耐人寻味:德国外长直言“签证不应成为政治工具”,法国则呼吁“维护联合国独立性”。

上海吸引联合国机构,不是为了取代纽约,而是补充和拓展。在新的全球议题如数字鸿沟、绿色能源转型上,上海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。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表态一语中的:“全球治理需要更多元的中心,上海是补充而不是挑战。”

机遇与挑战

对上海而言,联合国机构的落户将带来国际项目和高端人才,提升城市能级。但长期来看,如何在规则制定中兼顾国家利益和全球共性需求,如何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话语权,仍是考验。

目前,数字治理中心已启动“数字鸿沟弥合计划”,未来三年将为50个发展中国家提供培训;绿色能源转型署则在筹建“亚太零碳基金”。这些举措体现了“包容性治理”的实践方向。

结语

从签证风波到联合国机构落户,纽约与上海的对照凸显出全球治理进入“多元共治”新阶段。美国若继续坚持单边主义,可能在全球舞台上逐渐边缘化;而中国通过开放与合作,正逐步赢得更多信任和空间。

这场“打压”与“崛起”的对比,很可能成为未来全球治理格局转折的重要注脚。

发布于:天津市